泉州郑家就是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郑家。这个家族在明末时候已经通过海战称霸东海,在中国沿海一带说一不二。当时东海、南海的华人“通番船”,也就是远洋商船,每艘都要花三千两买一面郑家的大旗挂在船上,才能行走于风浪中不被海贼袭击。
南明永历年间,郑成功更是靠海洋贸易的利润支撑一支庞大彪悍的军队,和满清在东南沿海血战无数场。后世满清一度要以四府之地招降郑成功,都被这个忠贞爱国的海洋霸主严词拒绝。
这家人现在在福建一言九鼎,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。福建无论是大小官员任命还是兵力部署几乎都是郑家说了算。大明朝廷的各种法度、规定到了福建就没人搭理了,福建上上下下都抢着巴结郑家。
要买点违禁品,找郑家绝对错不了了。
秦有理点了点,赞道:“昭哥儿说得极是。泉州郑家的店铺就在东濠口附近,我们便去那里吧。”
众人不再停留在商贸区,而是往靠近码头的东濠口走去,果然在那里找到了郑家的商铺。郑家的商铺说是商铺,其实是一整片屋子。东濠口码头边上最大的三座大院子都被郑家买下了,三个院子都是三进大院子,边墙打通后变成了整整九个院子的庞大建筑,被郑家充为商业建筑。
中间一个院子的院门重新做了,做成了一个漂亮的大门楼,上面写着龙飞凤舞的一个“郑”字。各色商贾,大商小贩在这个门楼下面进进出出,比商贸区的马路还要热闹。大门楼旁边站着四个高大的护院,只站在那里,并不说话。
四人在门楼前对视了一阵,点了点头,跨步走了进去。
进去是一个大院子,院子东南西北各有几条小路通往其他院子。院子正面的堂屋是一间宽大的建筑,里面的柜台后面摆着各色南洋、东洋番货。一些广州府和周围府县的小商贩就在那里向郑家的伙计买货,准备贩卖到内陆地方去。
看郑家这气势,秦昭知道买违禁品还需要和郑家人费一点口舌。他大咧咧走进这间房间,大声说道:“伙计,我要买货。”
几个跑堂的小二被秦昭的声音吸引,诧异地看着大模大样的秦昭。秦昭一行人来东濠口前都专门换了新衣服,此时看上去也斯斯文文像个读书人,不像是农民或者小商贩。而且秦昭后面跟着三个气质灵活的“跟班”,自有一股气势。
一个似乎是主管人员的中年人凑了过来,皱眉问道:“这位客商要买什么?”
秦昭看了看左右,凑到中年人耳边说道:“掌柜的,我们要买火药!”
听到秦昭的话,中年人并没有露出惊讶神色,而是小声问道:“用途?”
秦昭言之灼灼地说道:“开矿炸石!”
“炸石?”
“没错!炸石!”
“买多少?”
“五十斤!”
中年掌柜的说到这里,沉吟许久没有说话。
秦昭后面三个人一下子紧张起来,你看我我看你,生怕这个掌柜说一句“不卖”。
秦昭两世为人,做人的胆色却比后面三个“跟班”强得多。他盯着掌柜的眼睛,淡淡问道:“掌柜的,你们这生意做不做?”
其实广州城内通番商人很多,肯定还有其他人有火药库存待售,尤其是那些违禁下海的通番海商。秦昭等人要是在城内慢慢寻觅,终究是能买到火药的。只是一来不知道要找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上家,众人有些等不及,二来那些小海商做生意不像郑家豪爽,恐怕要讹秦昭一笔。
这其中的道理,那个掌柜当然知道。
掌柜的说道:“做是做,只是要四爷答应才做的。”
秦昭问道:“四爷是?”
“我们主人家的四公子,单名讳一个森字。”
听到这里,略通历史的秦昭愣了愣。郑森不就是改名之前的郑成功吗。
掌柜的走出了柜台,带秦昭四人往后面的院子走去。在巨大的院落群中穿廊走巷,好久才走到郑成功所在的屋子。
屋子里并没有几个人,除了两个伙计站着守着,就只坐着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。那年轻人瓜子脸,须发茂盛,留着长长的胡须,中等身材。此时他头上裹着一个四方平定巾,昭示着这个年轻人生员的功名。换句话说,这是个秀才。
年轻人正端着一杯茶在看书。不过看到掌柜的走到屋前门,他就把书放下了。
“黄进,什么事情?”
“回四爷,来了四个乡客要买火药。”
被掌柜的称为四爷,显然这个年轻人就是秦昭要找的郑成功了。当然现在这青年还叫郑森,还未经天子赐名改为朱成功,也没有在隆武帝死去后改名为后世人熟悉的“郑成功“。
秦昭赶紧上去朝郑成功作揖行礼,说道:“四爷,我们村人寻到了一个不赖的煤矿,奈何挖了十几丈遇到一个巨石堵住了矿脉,急需一批火药炸开石头。还请四爷寻个方便!”
郑成功笑了笑,虚虚一指身边的椅子,说道:“不急,火药是违禁货物,诸位也都是知道的。坐下慢慢说。”
秦昭四人对视了一阵,都觉得这事有戏。最后以秦昭为首,秦有理为次,赵良策再次,秦宁最后的位置坐了下去。很快就有丫鬟端上了清茶,秦昭喝了一口,靠后世的经验明白这是福建福清产的铁观音。
“好茶!想来是福建的铁观音。”
郑成功笑道:“诸位可是经常喝福建绿茶?”
秦昭摸了摸嘴巴,讪讪说道:“不是,实话说,这是这辈子第一次喝到铁观音。”
郑成功哈哈大笑,笑问:“今年庄稼收成还好吗?”
秦有理抢着答道:“秦家村的稻田一年两熟,早稻亩出约一百六十斤,晚稻亩出约一百四十斤。大多数稻田都有这样的收成。只是有几户慵懒的没有锄草,灌溉也没有灌透田,堆肥也堆得胡乱,产量低些。不过乡下人没什么花销,各家人吃自己的米,也都能过日子。”
郑成功点了点头,脸上的表情放松了一些,又问道:“那你们除了种稻子,还种什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