浪子舞台小说网 > 都市言情 > 假使重生八十年代 > 第九十五章 “金像奖”主办权入手

第九十五章 “金像奖”主办权入手(1 / 1)

张绍平搞了纸质传媒,一段时间下来,早就不是初哥了,他对当前香港的影视杂志不说了如指掌,但起码也知道各家刊物的受众定位各是什么。

除了五家流行的电影杂志外,还有《明报》旗下八卦的《明报周刊》综合性娱乐杂志,《东方日报》旗下打着时尚幌子、实际跟风《明报周刊》的《东方周刊》,以及小众烧友性质的《电影双周刊》。

哦,还有一家很牛叉叉的杂志——《中外影画》。它另僻蹊径,走出了一条与所有香港电影杂志大相径庭的路子——面向“大中.国”。

张绍平一直以为自己是头个吃螃蟹的香港刊物公司,孰知在内地呆久了才现,《中外影画》早就进入北边了,在广九直通车上和中.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就有得卖。只是因为资金问题,再加上这本杂志也专业了些,虽然广受内地电影人的欢迎,但订阅上,每期也就七八万本左右。

这本杂志是79年7月创刊的,到现在三年多了,可对上张绍平的几个营销手段时却是彻底完败。

“这个......”面对张绍平不解的眼神,陈栢生硬着头皮解释,“现在撰稿人都投稿给了贵公司的《电影时代》,我们的《电影双周刊》便少了很多稿源。”

“不会吧?我记得你们的杂志,撰稿人、作者包括编辑,不都是自家人吗?稿子来源稳定,《电影时代》应该挖不到墙角吧?”

“最近揾食困难......”陈栢生一脸无奈,娓娓道来。

说到《电影双周刊》,必然绕不开影坛奇女子唐书漩及她办的杂志《大特写》。

唐书漩是民国著名军阀唐继尧的孙女,早年在香港定居,后考入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,1966年回港后拍摄自编自导的电影《董夫人》,大获好评,并荣获数项金马奖。她是香港影坛学院派导演的先驱,并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群起云涌的香港**.潮电影。

1975年唐书漩出资创办了《大特写》双周刊。

这本周刊完全迥异于市面上的其它杂志,对开的八开规格,用普通纸印刷,不以明星艳照而是以剧照或黑白人物相片作为封面,而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导,成为一本可读性最高的电影刊物,让香港电影杂志不再只是翻看的画报,而是可以阅读的书籍。

此书刊甫一诞生,立马广受新一代电影人及电影爱好者的欢迎,纷纷充当义务编辑、免费撰稿者。

然而《大特写》毕竟只是同人志的小众读物,找不到广告,管理营运又一直处于业余状态,屡屡亏损,纵然是无须支付稿酬、薪资,但刊印成本也是一笔莫大的支出。所以当唐书漩远嫁美国之后,杂志最终在1978年上半年停刊了。

《大特写》停刊后,不少青年电影爱好者都为之惋惜,于是一批原《大特写》的中坚编辑及作者,起创办了《电影双周刊》。该杂志由多人合作集资出版,人人都是股东,并无大股东存在。

《电影双周刊》的秉承了《大特写》的路线、风格,不走通俗电影杂志之路,继续关注投向年轻的、新的电影、电视作者,着重推动、介绍本土电影及电影人。

本来这样一本不合“商业化”的另类杂志,很快就会步《大特写》的后尘,但恰是“生逢其时”,传统香港电影开始步入低谷,而大批新的电影人出现,带来新现象,屡屡崭露头角,正迎合了《电影双周刊》所鼓吹的港片本地化的路向。

只是成也**.潮,败也**.潮。

《电影双周刊》一直是同人志模式,许多编辑是兼职的,撰稿者也几乎都没稿酬。**.潮盛起的时候,徐客、许安华、方育评、严皓、章囯明、谭嘉明等,哪位不是又做编剧又做导演,四处拉投资,一拉一个准。过了这股热劲儿,这些人忽然现,拍片找不到投资人了,不由尽皆傻眼。

没戏拍,意味着没收入,但没收入总得吃饭吧,这些人一看《电影时代》不错,专业不说,还给稿费的,于是乎全投稿到《电影时代》去了。这下轮到《电影双周刊》的编辑傻眼了,这些可全是自由供稿人啊,这一走,就没稿源了。

陈栢生絮絮叨叨地解释了一通,张绍平总算是明白了《电影双周刊》的窘境,他直问:“你们不是搞了个香港金像奖,正和香港电台合作吗?手上掌握着这么大的利器,难道就搞不来半点广告费?”

陈栢生说:“香港电台的作风太官僚了,电影是很艺术的东西,他们政府官员却要作颁奖嘉宾,掺杂太多政治考量,我们抗拒之下,便闹掰了。”

听到这种文青的说法,张绍平差点骂娘,尼玛的,怪不得这杂志捣鼓了那么久,始终上不了台面,原因在这里。不借助政要的影响力,怎么可能做大?不做大就没影响力,没影响力就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。这几乎是个没解的循环怪圈。

舒琪倒是听出了张绍平的弦外之音,忙插口道:“听张生的语气,莫非对金像奖有意?”

“呵呵呵,香港金像奖的创设,很有必要,我觉得做大它的话,应该可以成为继金马奖之后,我们华语电影的又一大重要奖项。”

“那太好了!张生既有意思,何不和我们一同举办香港金像奖?”舒琪趁机说出了来意。

张绍平笑道:“如果主办权给我的话,我倒是很愿意。”

“香港金像奖是《电影双周刊》创设的,主办权怎能交出去呢。我们是绝不会同意的。”陈栢生断然拒绝道。

“那就没法谈了。总不能我花费人力、物力、金钱,把它做大了,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,好处全给你们那去吧?”

对这种冤大头的事,张绍平就算钱多了拿去烧,也绝不会干。而且最主要的是,后世香港金像奖越玩越小众化、本地化,到最后竟连筹办的钱都找不到赞助,这与陈栢生的港片电影情节是分不开的。或许说,很多香港电影人都想保留住港片的特性,抗拒外来的浸染及吸收菁华。

没拿到主办权,对张绍平而言,香港金像奖就是个鸡肋,哪怕捣鼓得再好,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,被糟蹋了。与其这样,还不如自己创设电影电视奖项呢,何况张绍平心里早已有了盘算,计划都差不多做好了。

被张绍平拒绝了,陈栢生毫不着恼,而舒琪更是笑道:“主办权当然不能交出去,但张生你可以收购《电影双周刊》嘛。这样一来,香港金像奖岂不就等于张生自家的孩子了?”

原来是打这个主意,张绍平算是彻底明白这两位的算盘了。听到这个提议,张绍平有点心动,既可以把金像奖收归囊中,又可以全盘接收《电影双周刊》的人才。

张绍平想了想,说:“这个提议不错,但我的旗下已有《电影时代》杂志了,如果我经手的话,必须改版,以避免两本杂志同质化。”

“怎么改?”陈栢生问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。

迎着三人关注的目光,张绍平慢条斯理地说:“怎么改,这可以商讨,但可以肯定的是,必然要保证两本杂志的路向、风格、内容一定得迥异,面向不同的受众。你们两位回去后,可以先问问其他人,再给我个答复,也不迟嘛。”

......

......

“我说两位老兄,张生和北边的关系不错,《电影双周刊》如果被并购了,就可以直入神州了。这对你们而言,既可以抛掉包袱,又可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业,不是个好事吗?”陈冠忠拍着两人的肩膀,乐呵呵道。

“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《电影双周刊》是我俩就可以作主的吗?并购了倒无所谓,但改版事大,我们要商量过才能下决定啊。”陈栢生没好气地瞪了陈冠忠一眼。

“你们就是死脑筋,既然愿意卖出去,还管别人怎么搞?”

陈冠忠无语了,摇头走开。

“真的要卖吗?”陈栢生仍是不舍,“他再怎么说,也是个商人,就怕杂志被改得面目全非啊!”

舒琪看了一眼正和霍振霆、刘滦雄等人谈笑风生的张绍平,叹气道:“不卖能行吗?我还可以靠着拍戏写剧本揾啖饭吃,你呢,你连大会堂的工作都辞了,身上没钱,怎么过日子?”

陈栢生欲言又止,舒琪继续道:“再说了,就算你也找个兼职,写剧本、写影评之类的混日子,但《电影双周刊》没人供稿,很快也是扑街的收场。还不如趁着它有点影响,找个识货的好买家,既为你们找个出路,也为周刊提供资金做下去。”

《电影双周刊》每遇到难决的事时,陈栢生都会打个电话给唐书漩,这次也不例外。

“唐姐。”

“是栢生吗?什么事?”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爽朗的女声。

“有个事我犹豫不决,想让你给点意见。”

听着陈栢生把事情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,电话那头的唐书漩问了句:“栢生,我们以前办杂志的初衷是什么?”

“不以媚俗为手段,而是把电影的艺术性提供给真正喜爱电影的人。”

“这只是浅显的,杂志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和影响更多的本土电影及电影人。当电影人成长起来了,香港的电影自然会雅俗共赏,百花齐开相争艳。

杂志怎么办没所谓,关键的是这个平台还在,精神没变,那就行了。”

挂掉了电话,陈栢生不停地抽着烟,一根又一根。

......

......

在2月22日的时候,陈栢生、舒琪、罗维明等《电影双周刊》的中坚联袂找上鼎盛文化公司,终是把杂志并香港金像奖打包卖给了张绍平。

最新小说: 我首富的身份被妹妹曝光了 商周封神演义 警察系列1 乡村巨星 全娱乐圈等我C位出道 穿成总裁的替身白月光 偷香 夜夜瞳 老马的幸福人生生活 星动烟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