妹子们, 通知下,防盗订阅比是百分之五十, 感谢支持正版的妹子们姚二太太冷笑一声:“你这糊涂东西,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愚笨的。”
姚四郎眼睛睁的大大的, 恼道:“我怎么就愚笨了。”
“你今日说的什么浑话,什么叫你的舅舅阿卿不曾叫过一声舅舅?什么叫二郎有什么好的都挂着阿卿?糊涂东西,这话是你说的?你舅舅为何在这广陵能成为盐商翘楚,瞧得还不是我们姚家?我们姚家依仗的又是哪个,还不是福成长公主, 若没有阿卿,福成长公主又会记得姚家是哪个,你这话, 是要阿卿承了你舅舅的情不成?”姚二太太没好气的骂道, 上前又拧住了姚四郎的耳朵,骂道:“若阿卿当众应了你, 日后别人求到你大伯和你父亲那里, 你让他们应是不应?”
姚四郎疼得“嗷嗷”直叫,哪里晓得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弯弯道道,一时间又羞又愧, 忙道:“娘,我错了还不行,我认错认错, 您松松手, 我去给五郎赔不是。”
姚二太太啐了一声, 到底是松了手,没好气的道:“再有下次我就与你爹说,瞧他打不打你板子。”
姚四郎连忙讨饶,陪着笑脸,嘴上说着讨巧的话,免得真被告上一状,落得板子上身,后见姚二太太露了笑脸,开口问道:“娘,要我说咱们姚家自有家财万贯,何苦让五郎去走仕途之路,都说伴君如伴虎,想来官也不是那么好做的。”
姚二太太闻言却是哭笑不得,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生了这样一个蠢货。
“姚家纵是有万贯家财也掩饰不了地位低下,如今是有福成长公主为依仗,姚家才得了几分脸面,若有朝一日这依仗没了,姚家的家财万贯就要成为有些人眼中的肥肉,恨不得人人都咬上一口。”说道此处,姚二太太微声一叹,若是小叔尚且在世,姚家必是另一番景象,又何必逼着阿卿入仕。
姚四郎是在蜜罐子里长大的,哪里知晓这其中的弯弯道道,听了姚二太太这番话,方知姚家处境,当下不由一愣,好半响,才磕磕巴巴的说道:“儿子不孝,竟不能为家里分忧。”
姚四郎能说这番话已是难得,姚二太太眼里不由露了笑意,嗓音柔和下来:“你有这份心已是难得。”话音落,见姚四郎扭着身子,就知他是耐不住性子了,便道:“自去耍吧!这些日子莫要拉了阿卿胡闹。”
姚四郎忙应了下来,出了滴翠轩犹豫了一下,便朝着春在堂的方向而去。
姚四郎脾气虽火爆又性情冲动,可却有一优点,有错立即改之,倒是放得下脸面来与姚颜卿陪个不是,自家兄弟,便是有了口角,气恼也不过是一时的,姚颜卿又怎会记仇,这事自是自此掀过。
次日一早,姚颜卿来到永安居,早膳过后,与众人提及入学一事,姚家虽为他聘请了先生,可到底不过是一寻常秀才,他所图甚大,自是不愿让这秀才先生继续教导自己。
姚大老爷颇显诧异的看着姚颜卿,他这侄儿虽天资聪颖,可因年纪尚小,终未定性,倒不想今日竟转了性子,自请入集贤书院。
姚颜卿两世为人,所求终逃不过权势两字,且前世他便入集贤书院进学,若不然凭借他在家中所学,实难被今上钦点为探花郎,虽前世为探花郎其中有借势之故,可若没有几分文采,也难以服众,是以他打定主意,必要入集贤书院静心读书,以求来日及第。
“侄儿觉得若今年下场一试,未必能取得好名次,倒不如静下心来读书,等三年后在下场。”
姚大老爷喜他有大志气,不免点头一笑,摸着长须道:“难为你小小年纪能有此念,只是那集贤书院虽好,可终究离家远了些,你自幼娇生惯养,可能吃得了那苦?”
姚颜卿起身拎起桌子上的茶壶为姚大老爷斟上茶水,微笑道:“侄儿以前不董事,不免贪玩,如今已想明白,若能进集贤书院,又有什么苦是不能吃的。”
姚大老爷抚掌大笑,当下便要应允,哪知姚老夫人眉头一皱,却是一百个舍不得孙儿,连连摇头:“不妥不妥,你想念书自是好的,既这个先生你不喜,就让你大伯另为你聘请良师就是了,怎得还要离家求学。”
姚颜卿自知因父亲早亡的缘故祖母把他当作眼珠子一般珍视,因此听了这话也不急,他素来嘴甜,只缓了声与她道:“祖母,那集贤书院有一沈先生,不知教出了多少有才之士,孙儿若得他教导,日后少不得有大造化,指不定还能与父亲一般连中三元,光耀姚家门楣,再为您老人家请一诰命封赏。”
姚老夫人听了这话,脸上不由露了笑模样,摸着姚颜卿的头顶,笑眯眯的道:“我们阿卿就是孝顺。”
姚颜卿被姚老夫人拢在怀里,闻言便道:“既如此,祖母就依了孙儿吧!”说罢,摇了摇姚老夫人的胳膊。
姚老夫人上了年纪,可受不得姚颜卿摇这几下,忙摆着手,笑骂道:“依了,依了,你这坏东西,我若不依你,你非要把我这把老骨头摇散不可。”话是如此说,姚老夫人一脸的宠溺之色却是掩盖不住的,少不得又嘱咐姚大老爷几句,又让姚二太太好好打点一番,就是求学也不必学那寒门学子一般拿腔作势,小厮总是要近身伺候的。
姚二太太一脸的笑意,道:“老太太只管放心,我一定打点的妥妥当当,保准让阿卿在书院也不为旁的事操心,只管安心的念书。”
姚二太太办事,姚老夫人是一百个放心,只可惜她办事在妥当,也架不住规矩二字,沈先生虽收了姚颜卿,却不允许他坏了规矩,小厮什么一概不许入集贤书院,好在平日里书院有下人为这些学子打扫房子浆洗衣衫,倒也不至于难倒素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姚颜卿。
在集贤书院念书已有三年,论悟性姚颜卿在书院中算得上数一数二,但却不是沈先生最为得意的学生,于他看来,此子聪慧,日后若入仕,必然主政一方,只是却必不会是直臣,甚至以他心性,对于权势更会极为热衷,于国而言未必是幸事一桩。
姚颜卿自是晓得沈先生对他的观感,只是略有几分不以为意,在他眼中,沈先生有育人之才,却不懂为官之道,若不然先皇也不会在他辞官时不加以挽留,不得不说,以沈先生之大才,这也是一桩憾事,每每思及,姚颜卿都不免为沈先生感到可惜。
秋闱将近,这一次集贤书院共有三人下场,除了姚颜卿外,还有沈先生的得意之徒张光正与陈良,是以沈先生少不得加以嘱咐。
沈先生虽对姚颜卿观感不佳,却也不至于厚此薄彼,把三人叫来,细细提点一番,言语间直指春闱,对于乡试并未多有言说,在他看来,这三人必会中举,且解元必在三人之中产生。
“乡试过后,你三人便早日进京吧!”
这春闱也是有讲究的,早日进京,打响名头更能让考官注意,且批阅卷子时更容易留下印象,是以沈先生才如此提点道。
三人称“是”,且早有打算,约定一同上京,张光正与陈良倒是和沈先生对于姚颜卿的观感不同,对于这个小师弟颇为喜爱,平时里更是经常在学业上指点于他,作为回报,姚颜卿也乐于和两人分享世家做派,免得两人进京后被人小看。
这年头,做官也讲究人脉,除非你想做一纯臣,且不说这纯臣是否是人人都能做得的,只说下场,多数凄凉,是以但凡不是那等一根筋通到底的人皆不会有此念,曾有诗道:同窗同师同乡人,同科同榜同殿臣,可想而之,同朝为官者,是极看重同窗、同乡、同榜之谊,张光正、陈良与姚颜卿三人正占了同窗、同乡之谊,此次下场,说不得又能占了同榜之情,情分自是非寻常人可比拟。
拜别沈先生后,姚颜卿与张光正和陈良道别,这才动身回了姚府,却也不过歇了三日,就带了小厮奔赴考场之地。
宣平侯夫人知姚颜卿把人卖了,当即便另挑了两个千伶百俐的小丫鬟给许四郎,那两个小丫鬟扭着水蛇腰,一副妖妖娆娆的狐媚子相,一瞧便不是个安分的,府里三个少夫人瞧了,心里不免不耻宣平侯夫人的做法,觉得便是想打四弟妹的脸,也没必要弄了两个搅家精来,只是这样的想法她们也不过私下说说,面上却是一口同声的附和着宣平侯夫人的话,生怕哪处得罪了她,也叫她弄了两个下作东西到她们的院子去。
姚颜卿得了信不过是一笑了之,只让人把消息断在这里,别传到三娘子的耳中,又惹得伤心一场。
三娘子住在临江胡同只觉得与未出嫁时无意,她心思更多放在了姚颜卿的身上,春闱在即,她比姚颜卿还要紧张,日日都要去大厨房走一遭,让厨房做了姚颜卿爱吃的饭菜,煲了补身子的汤水,倒把姚颜卿一身皮子滋养的越发溜光水滑,走出去惹得街上小娘芳心大动,有那胆子大的,便偷偷掷了帕子到他怀中,媚眼斜飞暗送秋波。
陈良见状不由打趣姚颜卿道:“等五郎不日高中打马游街怕是要重现掷果盈车的盛况了。”
张光正闻言大笑,拍着陈良的肩膀道:“仲安这是瞧着眼红不成?”
陈良挑了下长眉,摇头道:“非也,非也,我只是替小师弟未来的娘子担心。”
张光正笑了一声,扭头看向姚颜卿,摸着下巴端详了半响,方笑道:“言之有理,未来弟妹怕是要操碎了心。”
姚颜卿被人打趣,不由无奈一笑,摊手道:“两位师兄若再不走,等咱们到了只怕徐大人要以为咱们是故意来府里蹭饭了。”
陈良一拍头,上手的缰绳一紧,回头与张光正道:“怀贤坐好。”话音一落,便打马而去,吓的张光正赶紧抓住他腰上的腰带,以免摔下马去。
姚颜卿见状纵声大笑,马鞭一挥,也追了上去。
三人今日是到沈先生的故交徐太傅府上拜访,一来是替老师看看故友,二来,也是听说圣人有意让徐太傅为今科主考官,想着先来博一个好印象。
徐家住在京城的永康胡同,是先帝御赐的,左右街坊皆是朝中重臣,只是都不如他门宾客盈门,姚颜卿三人对视一眼,从马上跃身而下,张光正则被小厮扶着下了马,他三人生的模样皆俊秀,以姚颜卿最为出众,一下马便惹得人多瞧了几眼,待三人递上拜帖后,便被请了进去。
徐府偏厅内已有几分书生模样的郎君,见了三人便上前攀谈,得知三人皆是集贤书院沈先生的学生,不由肃然起敬,心里却引为大敌,尤其见这这三人言谈之间言辞有无,便是年纪最小的姚颜卿亦不可小觑,沉稳的简直不像是一个少年人。
徐府管家没过多时,便前来相请,一行人同去了前厅,见到徐太傅皆上前施礼,首位上的男子年约五旬上下,正宗的国字脸,模样端正,不怒自威,留着一把美须,笑眯眯的让众人起了身,之后看向了老友最为得意的学生张光正,见他模样生的周正,眉目之间一派磊落,不禁赞许的点了点头,问道:“你家先生可还好?说起来我与他已有十年未曾见过了。”
张光正起身一揖,回道:“家师一切安好,学生进京前先生特意嘱咐让学生过府拜访。”
徐太傅抬手压了压,笑道:“坐下说话。”
沈先生在张光正等人进京前便递了信到徐府,心中对张光正这个得意弟子赞誉非常,对于陈良亦是多有夸奖,唯独提及姚颜卿这个学生,言谈之间却颇有忧心,直言与友人道此子性子过于锋利,善谋权,攻心计,他日入朝为官必会成为主政一方的权臣,还望老友能多加教导,勿让他走上歪路。
徐太傅打量了一下容貌最为出众的姚颜卿,不得不在心里赞上一声,想他这些年不知见过多少的少年郎,唯此子配的上霞姿月韵四字。
“你便是姚颜卿?”徐太傅笑问道。
“正是学生。”姚颜卿亦起身回道,唇边带着浅浅的笑意。
徐太傅点了下头,说道:“你家先生曾在与我提及过你,说你学问最好不过了,我这有一题,不知你可有见解。”
姚颜卿眼底闪过一丝意外之色,他以为便是考校徐太傅也会第一个问起张师兄。
“烦请大人出题。”
徐太傅有意试他深浅,想了一下,便道:“有征无战,道存制御之机;恶杀好生,化含亭育之理。顷塞垣夕版,战士晨炊,犹复城邑河源,北门未启;樵苏海畔,东郊不开。方议驱长毂而登陇,建高旗而指塞,天声一振,相吊俱焚。夫春雪偎阳,寒蓬易卷,今欲先驱诱谕,暂顿兵刑,书箭而下蕃臣,吹笳而还虏骑。眷言筹画,兹理何从?”
徐太傅问的边境若有战事,开战固然不惧,可打仗却也未必是好事,若能不不战而平息战火乃是上策,当然,这也是近日来朝堂上争论不休的问题,吐蕃因物资匮乏便对晋唐虎视眈眈,夷人又骁勇善战,一旦开战,晋唐虽不惧却也头疼,毕竟苦的便边境的百姓。
姚颜卿没有想到徐太傅会问这样一个问题,这是前世这一届的春闱试题,姚颜卿不知是因为自己重活一世导致事情发生了变化,还是圣人心血来潮换了试题。
沉思片刻,姚颜卿提笔下文,笔下未曾停顿,没多时便写出一篇文稿,仔细过了眼后便递交到徐太傅手上。
徐太傅定睛一瞧,眼睛不由一亮,且不提这笔楷书笔意流转,温润雅逸,只观文稿初始内容已叫人忍不住拍案叫绝,大赞一声,他整篇读下来后,对姚颜卿不由赞赏有加,只恨自己没有这样一个有实干之才的学生。
文稿不过千字,姚颜卿直指开战的弊端,提出与吐蕃开放互市,一来解决了吐蕃物资匮乏的问题,暂且安抚住他们,二来,晋唐也可用物资与他们交换战马,解决马匹不足的问题。
徐太傅是朝中主和派的中坚力量,姚颜卿回答极得他心,看向他的眼神都透着喜欢,他与沈先生虽为好友,却秉性不同,当年两人一同高中入朝为官,他平步青云,沈先生却三起三落,心灰意冷之下回了家乡教书,不是沈先生无才,而是他性子过于耿直,在御史台时便是连先帝都时常为他所参,导致先帝对他又爱又恨,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县令,等到今上登基后方才复起,只是他性子执拗,实在不通变通之道,再次便贬后便辞官回乡,建立了集贤书院,而徐太傅则扶摇直上,接连升迁,直至正一品太傅这个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