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王看着血无悔的身影暗自点头,对着其余三人道:“血无悔因为家仇国恨,心中充斥着仇恨,因此他的信念早已确定,而且坚不可摧,加上武道极意凝聚,四人之中最先完成武道之种的凝聚,所以你们不需要太过有压力,武道之种的凝结先一步和后一步不会有什么差别,差距只在你们自己的潜力和天赋,还有舞蹈之种是否完美。”
神华公子、碧月神女两人没有说话,而是直接闭目再次进入了修行,没有受到影响,倒是唐三看着血无悔的身影若有所思,他转头看着西北王道:“西北王阁下,我有一个疑问,武道极意到底有什么用。”
西北王闻言,看着唐三道:“武道极意,他是武者登上更高境界的船票,没有它,绝对不可能突破武道家之境,只有武道极意才能够发挥出神兵百分之百的威力。”
唐三心中有着很多疑问,想到这里就直接开口道:“西北王前辈,我有很多关于武学的问题,我想向您仔细请教一下。”
西北王看着唐三,没有拒绝道:“其实武学之道师法自然,知道太多反而没有太多好处,但看你的样子似乎已经形成了障碍,也罢,你有什么想问的就问我吧,我会一一为你解答。”
听到西北王的答复,唐三心中闪过一丝欢喜,迅速将自己心中关于武道境界的疑惑提了出来。弄明白了内功界之上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所谓武道家,便是要凝聚气血,气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血液或者能量。而是一种神秘的人体精华物质,这种物质的凝聚只有内功、外功踏入圆满之境才有资格凝聚,而凝聚这种物质的方法就是“归真”。
所谓归真,便是找到力量和身体的中心点,在将自身的一切都汇聚在这一点之上,从而诞生出一处窍穴,这处窍穴被武者们称为“丹田”。
听到这话。唐三心中就是一愣,地球上的传统中医有着三百六十五道穴位的传说。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他也看到过一些关于穴位的知识,甚至还学习过一套针灸之法,不过和地球的穴道大部分都不相同。他以为这是星球不同导致的问题,但今天听到“丹田”这两个字,他心中忽然有了一个想法。
“丹田,难道它并不是地球古代医术上说,天然便存在的穴道,而是通过后天修炼而来,这个世界既然有丹田这个说法,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和地球真的有一定联系?这其中定然有非同凡响的秘密。”
听到要将全身一切都在瞬间凝聚在力量和身体的核心,诞生出一处窍穴。唐三对于武道家的修行已经有了一丝猜想,
“凝聚于一点,以前我听说过一个理论。人体之中其实存在一个点,是全身磁场的中心,而这个中心点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丹田部位,也许这丹田真的是全身磁场的中心,而那名为气血的存在便是经过磁化的某种身体成分,能够让身体更加坚固、同时也提供强大的力量。甚至还能够让武道极意进行成长。”
只是瞬间,唐三就将武道家的奥秘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始进行解释了。不过一切都只是猜想,想要弄明白其中的奥秘,还需要他真正成就武道家后才能确定是不是和自己猜想的一样。
唐三心中有数,望着西北王道:“西北王大人,我有一个不情之请,不知道当不当说。”
西北王似乎猜到了唐三想说什么,缓缓道:“你想要武道家的秘法对吧。”
唐三闻言点点头道:“是,我出生散修,虽然入了天星宗,但从为真正学习过天星宗的核心功法,所以天星宗也不会传我真正的武道家之密,想来想去我觉得向您求取还是有一丝可能的。”
看着坦诚无比,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目的的唐三,西北王微微一笑道:“你没有掩饰你的目的,我很高兴,吾辈武者便应当直来直去,心中阴谋过多,便是失了锐意进取之心,以后成就有限,你有这胆气向我讨要功法,我自然也不会让你失望,我有一部《鬼神惊》,其中便有一篇《抱丹劲》乃是我结合数门归真秘法所创。”
“这门《抱丹劲》修炼危险,一个不好就是丹田炸裂而死,但如果成就,便能日产十缕气血,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千血境极限境界。”
从西北王那里唐三知道武道家也是有境界划分的,第一重便是千血境,这一重境界必须凝聚三千缕气血,第二重便是气贯全身之境,到了这一重,三千气血环绕丹田,贯通全身,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气血网络,让气血生生不息,一旦消耗都能迅速生成补充,第三重境便是气冲顶轮之境。到了这一重境界,气血灌顶,自天灵盖冲出,一般武者都能看到淡淡的红光,形成一片华盖落下。
而根据功法的不同,凝聚丹田后最初的千血境也会在不同的时间内达到大成。,
普通秘法,能够一日生出一缕气血已经不错了,有的甚至三天才能产生一缕气血,哪怕是九十九神功,号称归真秘术第一的《血玉神功》也不过能日产九缕而已,但西北王这部《抱丹劲》却是打破了这个记录,将气血诞生速度提升到了十缕这个极限。
《抱丹劲》能够日产十缕气血,想要集起三千缕,只需要三百天便可,也就是一年之内就可冲入气贯全身之境,为武者节约了无数时间,人类最宝贵的是什么,那就是时间。
听到西北王愿意传授这种秘法,唐三心中非常激动,这意味着他求之不得的武道秘术终于有着落了。
不过这时只听西北王又道:“这些你都先不要想了,凝聚出属于你自己的武道之种才是正道,其他都是旁枝末节,这是你未来一生成就的基石,万万不可有半分大意。”
唐三恭敬对西北王行了一礼道:“多谢西北王前辈的指点,晚辈铭记在心。”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