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杜允和走的时候,永胜王郑彩心中大恨!
他已经踢出去一些腐儒了,这里面还有一些《福建时报》报社里的写手。
气死了,确实像汉唐集团所说的那样,说话不讲逻辑的人,大有人在!
自从他从汉唐集团的人那里,明确明白逻辑这个含义后,永胜王郑彩简直就把逻辑这个词挂在嘴边了。
龙岩煤矿发生坍塌,死了一百多矿工!
但是这很正常,汉唐集团的矿山上,经常也发生这样的事情,那个《汉唐时报》上总有报道,然后他们指责这个,指责那个的,也是忙乱一阵子,总有后续报道。
挖矿死人和出海死人是常态,不算啥,进山打猎还死人呢。
但是对这次矿难,《福建时报》报社里有个写手在报上写了“多难以固邦国”的一篇文章,内容差点把永胜王郑彩气死了。
这还讲逻辑不了?!
永胜王郑彩知道这句话是来自晋?刘琨《劝进表》的一句话,“或多难以固邦国,或殷忧以启圣明”。
但是人家可是用了或可以,但是到你这里变成必然了!没有了或可以,怎么可能直接做到多难以固邦国?!
再说了,你不学着他们《汉唐时报》的写法,倒好像是多盼着来几场矿难,我龙岩,安溪之地便会超过汉唐集团的水平?!
这是什么逻辑!
当然,也不是真踢了他们,全都安排到孔子学院教书去!
开办了孔子学院后,永胜王郑彩心情格外高兴,特别是听说在热兰遮城的孔子学院,那是经常被各路蕃子给挤得爆满!
这绝对是好事情!
传播我儒家文化,南孔的;弘扬我大明精神,汉族的!
这是功在千秋,见效于今的好事情------
红毛蕃来了,请自己去巴达维亚建孔子学院,因为汉唐集团的汉语言培训中心不去那里,他们竟然认为那里是蛮夷地区,治安可能无保障!
因为知识分子不是商人------
好,我郑家集团去!
红毛蕃给地方,给建房,这可以,但是咱不能让红毛蕃笑了去,占那个小便宜不值得,书本免费,这个教学免费!
他们想要会说汉唐式汉语的老师?
其实这几年下来,基本都会------
倭商也来了,请自己去江户建孔子学院,因为汉唐集团的汉语言培训中心不去那里,他们竟然认为那里是蛮夷地区,治安无保障!
好,我郑家集团去!
倭商的情况,永胜王郑彩太明白了,若是没有汉唐集团的人来,我先前还要向他们买武器啊!
明末时期,所谓的“海禁”政策有所宽松,日本德川家康迫切要求恢复中日通商贸易。
当时,郑家大哥郑芝龙,把日本作为主要海贸对象,开辟了从泉州到日本长崎的海贸航道,此后日本与泉州、漳浦往来货船频繁。
郑芝龙带着郑彩等人,用平底船运往日本一些明大陆的大宗商品,这里主要是生丝及丝织品。
而且他还与葡萄牙商人秘密合作,把澳门货物海运日本,再把日货销往吕宋,卖给西班牙人。
总之,从1641年至1646年间,郑芝龙的商船络绎不绝地往返于福建、台湾、澳门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,其货船进出日本港口数量,比荷兰船多出7倍~11倍。
这其实还得利于郑芝龙宗教信仰的多元化,完全的实用主义。
与荷兰人做生意时,他可以入新教。
与葡萄牙人做生意时,他可以受罗马公教洗礼,同时信仰道教海神妈祖与佛教的摩利支天菩萨。
与日本倭商做生意时,还可以参拜神道教的八幡神。
只要有利于生意的发展,只要得到利益,你让他信啥教都可以。
当他实力真的发展起来后,在日本,郑家的势力大到可以直接联系到日本各家大名。
而且,在对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中,郑芝龙海商集团与荷兰商人建立贸易关系,可以把大明的大量砂糖运往波斯及欧洲各国。
如此,当年的郑彩眼看着以郑芝龙为代表的郑家势力,以庞大的船队、雄厚的资金、多渠道的贸易,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。
他那时在海贸中,完全掌控了台湾海峡制海权,并向外国货船征税。
海氛颇息,通贩洋货,内客外商,皆用郑氏旗号,无儆无虞,商贾有二十倍之利。
海舶若不得郑氏令旗,不能往来,每一舶例入三千金,岁入千万计,芝龙以此富敌国,沧海大洋如内地矣。
永胜王郑彩还知道,那个现在在潮州城地区的大木,还有一个胞弟,田川七左卫门,他还在日本。
当初郑芝龙将这个次子过继给妻子田川氏娘家,因此名为田川。
1645年时,郑芝龙派人把田川氏接到安平,而其次子七左卫门被留在日本。
七左卫门长大后,曾担任郑氏家族在日本的代表,从事中日贸易。
在郑家势力如日中天时,郑芝龙是规划其为贸易线上日方分部的主持人,就算在现在的时候,田川七左卫门仍还不断输送人力、物资供应其兄,且维持组织海上贸易命脉,所有大木在潮州地区有一部分人马采用日本武士的装备了。
这些个情况,永胜王郑彩都很清楚。
如同在明大陆的南宋时期一样,当遭受到异族入侵的关键时候,他们都会向日本求救,但是,结果一样的,在最需要他们的时候,从来得不到这个原先仰慕他们的国家和地区的帮助。
因为,日本国家和地区也从来都是实用主义者。
早在日本正保三年吧,也就是1646年,郑芝龙派遣的正使黄征明从福州向日本出航,最终到达长崎。
使者带来郑芝龙的书信总共八封,其中致日本的正京天皇两封,将军三封,长崎王,也就是长崎奉行三封。
其中给正京天皇的一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:
“……附隆武皇帝(唐王)之赦旨,引周之彭濮、唐之回鹘之事,意在求借劲兵也。前云借兵五千,今欲更多,以战胜敌兵。”
他们还带来许多礼品,要求对方派遣强大的援军。
那时幕府接到这些书信后,以老中们为中心,反复地讨论了数天。
其结果,御三家均赞成出兵,当时的主持者之一,云尾张大人云:“三人中,吾居长,应派吾为主将。”
同时,他自己要求出阵。
当时反对的只有井伊直孝一人,他反驳说,御三家的意见有一定道理,是可以信赖的,但……关于求援事,吾以为不会立任何功劳,亦无益之至。
结果大家认为井伊直孝言之有理,取消了派遣援军。
事实上,当时的德川赖宣还说:“国家出援兵,无功则不仅为本邦之耻,且长期与外国结仇,成为永世之害;如我兵有功,得其地亦荒其田,于国无益,反招后世之弊,不可从其请……”
由此看来,反对的不是井伊直孝,而是御三家中的一家,纪伊的德川赖宣,也就是大家说说罢了。
不过,总的来说,他们在口头上,有相当多强有力的赞成意见,赞成的似乎占优势。
但最后大概是慎重论取胜,暂且决定观望静候。
这里说暂且,是因为一般人认为虽然暂时决定采取拒绝的态度,在内心里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出兵的意图。
接着准备特派丰后府内城主日野根织部正等人为正使去长崎,直接向郑芝龙的使者转达幕府的意见。
但是,这个时候传来了唐王和郑芝龙的据点福州沦陷的消息,特别是郑芝龙主动投降吧,于是把一切都取消了。
以后郑芝龙投降了鞑虏,但其子郑大木仍旧孤军奋战,支持大明朝,并向日本国派来了使者,要求援军和物资,想借着当年父亲的余威乞师、乞资。
还是早有1648年,郑大木在信中说:“……余生于日本,思慕日本之心尤深。今处艰难之际,恳请日本以叔侄、兄弟之情待余,施予恩惠。”
当时这个血缘相连的唇齿真情很感人,可是有用吗?
当时的幕府也进行过讨论,但是未复信,幕府当时判断郑家已经毫无可能翻身,打算抛弃了他们。
可是,后来事情出现变化了!
郑家氏族的另一旁枝突然暴起,在幕府还正在盘算,这个突然冒出的汉唐集团完全击败红毛蕃后,会有什么变化时,永胜伯郑彩占领了福建地区全境!
而且听说他有比铁炮更凶猛的火器!
1543年,葡萄牙人把铁炮,也就是火枪带到日本种子岛,然后种子岛的藩主种子岛时尧购买了这些铁炮,让家臣学习了它的制法,逐渐将火枪推广到全国诸大名。
但是,听说郑家的这一旁枝还有比这铁炮更凶猛的火器时------有的大名在意了,有的不在意,但是幕府改变了做法。
一方面他们恢复了与郑大木的来往
郑大木开始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了。
一方面他向自己的族叔讨要军火之物。
另一方面为了补充物资的短缺,他根据参谋冯澄世的献策,向日本继续讨要一些物资,以此补充短缺。
最重要的一点,他仍保持与汉唐集团的贸易关系,利用价格差,转手卖给吕宋、交趾、泰国等,以获取利润。
面对族叔,郑大木是直接讨要;面对日本,郑大木是能给我就算我成功,不给,我不在乎;只是和汉唐集团,却是有板有眼的公平交易。
一开始莫明其妙地搞不懂啥叫优级钾长石矿产品或者磷矿产品,但是交易次数多了,也就从颜色啊,重量啥的明白些了。
可是在日本的收获大了些,没有想到会在铅铜上,他们一改往日的样子,主动给自己了,而且不难为弟弟给自己提供其它物资了。
好运气来了。
永胜王郑彩也是了解这些情况的,但是他就是高兴好几个大名要求那个孔子学院开到他们的领地里。
而且他还不打算学汉唐集团那样,教人家什么普通话,竟然还能按人头按课时收费,我的天神啊,他们让马票迷住了眼睛------毕竟是年轻人,眼光那啥了------
但是,他常常被梅乐芝经理那种带着一种悲伤,无奈,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眼光所摧残。
我老郑没有那么差,年轻人,但是,我这是一大家子,多少人靠着这个郑家集团活着,待到完全放心的时候,我老郑上山当居士去!
年轻人,莫要以为我贪图这个富贵,这么多年来------年龄不是白活的,说了你也不明白。
很好,每一次想到这里,永胜王郑彩的心都要坚硬一下,暗示自己,真的是无可奈何的,莫要怪我,年轻的梅乐芝经理------你若是来帮我,要有多好啊。